一、基本信息
姚志刚,男,汉族,1968年10月生,新疆伊宁人,四级教授、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从事学科:地矿油
电子邮箱:yzg123@xsyu.edu.cn
联系电话:13720773671
二、个人经历
教育经历
起止时间 |
学习单位 |
专业 |
层次 |
200109-200606 |
中国地质大学 |
地球化学 |
硕-博士 |
198609-199006 |
中国地质大学 |
地球化学 |
学士 |
工作经历
起止时间 |
工作单位 |
所属部门 |
职称/职务 |
201011-至今 |
西安石油大学 |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
教授 |
201307-201407 |
UtahUniversity |
Institute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ergy |
访问学者 |
200709-201006 |
西北大学 |
地质学系 |
博士后 |
200606-201011 |
西安石油大学 |
石油工程学院 |
副教授 |
199609-200606 |
新疆地质矿产局 |
第二区调大队 |
高级工程师 |
199007—199609 |
新疆地质矿产局 |
第二区调大队 |
工程师 |
三、研究方向和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基础地质、地球化学、地质矿产、石油和天然气、新能源等的勘查和评价研究。
招生专业
硕士招生专业:矿产普查与勘探、三矿(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非常规油气地质与勘探、地质工程领域 名额2-3名
欢迎特别优秀、学习能力强的大二、大三本科生联系我参与我的团队科研工作。
联系方式:yzg123@xsyu.edu.cn(请附简历)
四、指导研究生
累计指导博士生1名,硕士生26名;
其中2名硕士生考取博士(中国石油大学、长安大学),
研究生就业单位包括长庆油田、延长油田、中石油测井研究院等单位。
五、主讲课程
普通地质学(国际和国内本科课程);
地质类专业英语(国内本科课程)
非常规油气地质与勘探(国际和国内硕士课程);
含油气盆地分析(国际硕士课程)。
六、社会兼职
学术组织
中国地质协会会员;
陕西省石油协会会员。
期刊审稿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西北大学(自然科学版)、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期刊的审稿人。
七、科研成果
自2006年从教以来,先后主持、参与了10余项科研项目的研究任务,包括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土资源部省部级专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油田公司协作项目等。在国内外公开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英文SCI检索4篇,英文Ei光盘检索7篇,英文ISTP检索3篇等。
科研项目(限10项)
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热年代学研究,2007.12~2009.12,已结题,主持;
2.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J08D03,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热事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2008.09~2010.09,已结题,主持;
3.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铜川-延安地区油页岩成矿条件及资源潜力研究,2011.03~2013.05,已结题,技术负责人。
4、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油气勘探公司,合作项目,南泥湾油田汾川区勘探潜力评价,立项编号:YC-JS-001-2014,2014.9~2015.12,已结题,主持人。
代表性论文(限10项)
1. YAO Zhigang*, YANG Yang, YING Huawei, and DONG Yunpeng. 2014. Mine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black shales in southeastern Ordos Basin by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J].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33(1): 119-124. ISSN 1000-9426,(EI检索号:20140717320023)
2、YAO ZHI-GANG, GAO PU. 2011. Using Apatite Fission Track Model to Study the Tectonic-Thermal Evolution [A]. In: Xianlong Wang,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Electrical, and Systems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CESSE2011), IERI, USA. 87-90 (ISBN: 978-0-615-42292-3) (ISTP检索号:BWO35).
3、姚志刚,周立发,高璞,高珊,佘刚。2010。北天山中、新生代隆生和剥蚀史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39(1):121-126。(EI检索,检索号:20100912740970)。
4、YAO Zhigang, ZHOU Lifa, BAO Zhengyu, GAO Pu and SUN Xingwang. 2009. High efficiency of heavy metal removal in mine water by limestone [J].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28(3): 293-298. (EI检索号:20093312255772)
5、Yao Zhigang, Bao Zhengyu, Zhou Lifa and Gao Pu. 2009. A statistical approach for determining the environment impact of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e Dongting Lake area, central China [J].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28(1): 97-104. ISSN 1000-9416,(EI检索号:20090511877963)
6、Yao Zhigang. 2008. Comparison between BCR sequential extraction and geo-accumulation method to evaluate metal mobility in sediments of Dongting Lake, Central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6(3):14-22, ISSN 0254-4059. (Supported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undation project of Xi’an Shiyou University (No. Z06098) and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No. 200314200021). SCI检索(299GK)
7、Yao Zhigang, Gao Pu. 2007. Heavy metal research in lacustrine sediment: a review [J].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5(3):444-454, ISSN 0254-4059. (Supported by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No. 200314200021). SCI Accession number: BIOSIS: PREV200800045003.
8、Gao Pu, Bao Zhengyu, Yao Zhigang. 2007.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heavy metal and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in sediments of Dongting Lake, Central China[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18(Special): 146-148. ISSN 1002-0705, IPACES 6th Annual Meeting, Wuhan 2007, SCI检索号:214WM.
9、Yao Zhigang, Bao Zhengyu, Gao Pu. 2006.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s of Trace Metals in Sediments from Dongting Lake, Central China[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17(4): 310~319. ISSN 1002-0705,SCI检索号180ZE.
学术专著
1.李玉宏,武富礼,姜亭,姚志刚,卢进才,陈高潮等,《陕西省铜川-黄陵地区三叠系油页岩及伴生油气资源》,地质出版社(北京),2014.11。出版号:ISBN 978-7-116-09025-5;
2.张树林,黄文辉,白国平,姚志刚等,高等院校石油天然气类规划教材《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英语》,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10。出版号:ISBN 978-7-5021-8048-5。
八、科研/教学获奖
1. “铜川-延安地区油页岩成矿条件及资源潜力研究”项目于2013年获得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优秀成果报告奖,排名2/5。
2. “南泥湾油田汾川区勘探潜力评价”项目于2017年12月获得“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三等奖”,排名2/8。